池上米介紹
農業經營型態是農民根據區域的農業發展條件,如地力、水利、氣候、區位.…‥,再衡量自身的生產能力,如土地、勞力及資金,所產生的農業生產制度。池上地區之農墾以稻作為核心,自清治初墾時期業已進行。土地政策、農耕機械化、糧食政策及良質米生產計畫,依序改變了池上地區農業經營型態,也締造優質稻米的根基。 池上鄉位於花東縱谷平原之中段,地勢平坦廣闊,土地面8268.54公頃。因地處花東縱谷兩縣交界最高處,故秋冬之季風甚強。年平均溫度18-28度左右,年雨量約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公釐之間,雨量集中於6-8月間。此區域內平地地勢,大致由西向東傾斜,西面為中央山脈,東面為海岸山脈;平地部份為縱谷平原,地面標高在267-635公尺之間,地形里南北狹長之長方形。池上鄉土壤分由兩山脈之風化土淤積而成,主要由片岩沖積土、東岸母岩沖積土及黃壤上三類構成。
早期農墾以維生為首務,稻作為農民農墾之重心,自始至終,水稻是池上最重要之作物。改良土壤與修繕水利,使水稻生產面積逐年增加,從民國40年至民國88年,水田面積由639公頃增至1,459公頃。又研發品種與精進田間管理技術,提升水稻之質與量。 「池上米」品質優良,民國60年代參加台中農改場比賽即獲首獎,民國74年農委會、農林廳及糧食局輔導池上農會辦理「良質米產銷計畫」,農民積極參與、成果豐碩,「池上米」從此打響知名度與打開市場大門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