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池上精神
【遷移史】
清代時期
日治時期 【客從何處來】池上的客家人,溯其源流,以南部客來的較早,北部客來的較晚,但人數後來居上,中部客人數不多,外省客人數更少,都是近百年來才遷移過來的;六堆客因地利之便,來台東較早,以經商、上班者居多,如經營米廠、或任職於製糖會社等,這些公、教人員退休後,不少人又返回南部老家。北部客多數在日治中、晚期才來,以農墾為主,並以永住為目的,是目前池上客家的主要成員。 【所為何來】大正7年,台東製糖會社開始招募本島人入墾,大正11年(1922),台東開拓會社又招募了100戶苗栗的客家移民,先暫時安置在新開園,半年後,住進大埔新建的移民村,此後,本島人不斷移來池上開墾。 由於土地便宜,多數客家人移來的目的,有的是為了開墾謀生,有的是為了投資,這些人將西部土地田產變賣後,平均一甲地在池上可換到二、三甲地,經過一番開墾都成為早期池上的大地主。 除了農墾,日治時期到東部做山場(林班、料仔山)、腦丁者,幾乎都是客家人,此外,也有逃犯、倒債、私奔而來者,所謂「十個公婆九夥計,十條牛牯九滑鼻」。對於當時逃來後山的罪犯,當局採取較寬容的態度,而這些跑路的羅漢腳,在池上亦不乏發達致富者,頗富傳奇性。 |